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
《艺概》是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著之书,其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书写即个人学识、志气、才能的直接表现,即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
当今时代,随着法律的日益健全,很多平常我们并不关注的事情渐渐多了些法律内涵,就比如“遗书”这个东西。在以前大多数人都是不关注,甚至是不知道“遗书”的,一家内如果有谁生老病死,往往就是在临死之前口述,自然有孝子贤孙来遵照执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智商也越来越“进步”起来,于是有些人不遵遗嘱,甚至篡改遗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民间野史中雍正皇帝就是一个因篡改遗嘱而登上大宝的人。
就这样,法律中出现了“遗书”这个东西,随之而来的就是“遗书”真伪的辨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鉴定“遗书”真伪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些人喜欢通过笔迹来断定“遗书”的真伪,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临幕书法大家皮世南的字,在写“截”字时,正好看见皮世南走过来,于是便只写了“晋”,让皮世南补上“戈”字。第二天,唐太宗把这幅字拿给魏徽看,想听听他的意见。魏徽看了看,对唐太宗说:“圣上之作,帷戈法似世南”。唐太宗一听,自叹与皮世南相距甚远。
还有一个类似的事,说的是在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家、书法大家傅山的大儿子擅长书法,而且一直在学习父亲的字体,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有一天,傅山的大儿子故愈将自己所写的一幅字放在桌上,想要看看父亲是否能辨别出来。傅山刚开始看到后,真以为是自己所写,暗暗吃惊。仔细审视这幅字,发现其字笔力沮丧,中气已绝,心中不禁大乱,难道自己离大去之日不远?好长时间心情都非常不安。不久之后,他的大儿子突然死去,傅山在悲伤之余,又拿起那幅字,仔细分析后才知道是儿子所写。
所以说,在鉴定“遗书”真伪时,可以从字迹或者说书写时的压力中看出书写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为此还大概总结了几点:一是书写的压力过重时表明其生命力强、自信、专横、顽固;书写的压力较轻时则说明这个人很敏感、主动性差,并缺少勇气和抵抗力。把它放到鉴别“遗书”真伪中,自然可以推测出书写人在写“遗书”时的内心世界到底如何?所谓笔迹就是脑迹,字迹就是大脑的书写,其道理就是如此。书写的压力
(1)笔压重,说明写字的人精力比较充沛,为人有主见,个性刚强,做事果断,有毅力,有开拓能力,但主观性强,固执。
(2)笔压轻,说明写字人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有依赖性,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笔压轻重不一,说明写字的人思维跳跃比较强,但情绪不稳定,做事犹豫不决。
2,书写的笔力
(1)一般说来,男性下笔较重,女孩写字大多下笔较轻,字写得又柔和又纤小。
(2)有些人字写得很小,或者写得刻板,有棱有角,这些人有潜在的分裂型气质,其性格是属于内敛、封闭、保守型的。
(3)下笔很轻、但字写得又大又圆的人,都有些急躁型气质,多半性格开朗、大方。
(4)有些人写起字来,下笔较重,而且字体又大又圆。实际上,他们的性格并不完全像他们的字那样,他们几乎在所有场合中,都能表现得十分得体,此类人还可能是贤妻良母或彬彬绅士,他们遇事不斤斤计较,感情细腻而丰富。
书写压力、力度的不同能够看出个人的性格,这一点在国外也有所描述。美国系列剧《CSI》里,犯罪鉴证科的人在案发现场找到一张死者的“遗书”,从内容上看,死者系自杀,她愿意把孩子留给指定的一位女士抚养。可是在做笔迹鉴定的时候,专家发现,“遗书”中的字体笔压很不稳定,笔画不连贯,很像是人在极度紧张的时候由于手颤抖而造成的。由此,专家推测死者是被人逼迫写下“遗书”之后被人枪杀的。后来案情大白,杀死死者的,正是那位未来的“监护人”母亲。她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得到孩子,杀死了孩子的亲生母亲。而孩子的亲生母亲冤情能够昭雪,全凭自己的字迹。
当然,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唯心主义,根本算不得数。但是经验和事例都摆在那里,我国传统命理相学也认可这种说法,另外,现代科学也认为这种说法有其正确的地方。从医学方面来讲,首先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与双手是息息相关的,手部活动是人体最复杂的活动,因此脑部活动大部分都是为手而设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手能通过许多方式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而书写正是手脑联合的产物,科学家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人在书写时,与其说是手在写,倒不如说是大脑在手指的各种运动中反映出的人的内心世界在无意识下的一种表露,是被传递到手指上的一种无意识的思想。就像指纹能证明一个人的个体特征一样,写字也能反映出每个人的独特个性。所以说,观察一个人的书写可以挖掘出他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