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富贵的态度
孔子对富贵的基本态度孔子并不主张个人贫穷为好.孔子赞赏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说他当家业富有时,说"苟美矣"(《论语·子路篇》).这就是说,富有是美的.这反映了孔子对富的看法.当学生冉有提出:"既庶矣,又何加焉 "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富之."(同上)使人民富起来.这是从孔子仁的思想中可以自然引申出来的.推己及人,爱别人,爱人民,就要把美好的富也推给人民.这里当然包含后人所谓"富民"的思想.(1)富是美好的,但富人未必都是高尚的.什么样的富人不高尚呢 一是只富自己不富别人不富人民的**者.例如齐景公自己很富,"有马千驷"(四千匹马与一千辆马车),古代以一辆马车和四匹马作为一个财富的单位,称为"驷".齐景公有马千驷,说明他很富有.但他不给人民办事,没有做出什么好事.所以当他死时,"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篇》),人民找不出歌颂他道德的词.二是不义而富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说,就象浮云那样,虚无飘渺,不增加什么乐趣.(《述而篇》)哪些手段是不义的呢 孔子没有明说,但他提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又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篇》)政治混乱,百姓穷困,自己却很富,那是可耻的.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自己有俸禄,政治变坏了,自己还是那样拿着俸禄,也是可耻的.透过这些说法,我们体会孔子的意思,是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篇》)就是说,**者要与人民共同富裕,不要只顾自己发财,不顾百姓受穷.只有自己富,那就是不义的.富人未必都是高尚的,因此嫌贫爱富,是一种盲目的追求.孔子用《诗经》上的"诚不以富"来说明"惑".(2)孔子认为"富贵在天",是由天命决定的,人是无法强求的.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如果能够求到富贵,那么孔子愿意承担任何低贱的工作.但是,如果自己的努力求不到富贵,那么就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孔子的学生就有不听命运的安排,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致富.典型的有端木赐.他不受命运的支配,从事商业活动,由于预测市场行情比较准确,赚了很多钱.而道德和学问都比端木赐强的颜回,不肯出去做生意,只是守在家里受穷,在贫病交加中夭折.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从事农业的活动,发不了财.要发财,首先要学好文化.因此他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3)富,需要有文化,道德相配合.有文化,道德的人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固穷",虽然穷困,却也不胡来,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君子忧道不忧贫"(同上)君子富起来后,不能骄傲,更不能骄横.就是"富而无骄"(《宪问篇》).普通百姓一旦富起来,容易骄横,因此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在富裕之后不至于骄横.这就是"富而后教".如果富裕了,不能及时给教育,新富起来而又缺乏教育的人容易骄横为暴,什么坏事都敢做,为所欲为,严重危害社会.按孟子的说法,这种人就跟禽兽差不多.富裕以后,头等大事就是教育.考虑不到这一层次,就是没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孔子希望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先富起来.如果"上大学赚小钱,上小学赚大钱."那么,这对教育界就会产生误导作用,使人民轻视教育.口头上讲教育的重要性,作用甚微,无人相信,而实际上的导向,作用极大,不容忽视. 总之,从孔子的言论看,中国传统思想是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是以德论人的.。
孔子的富贵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第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贤哉回也!”《雍也·第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上述三条见《述而·第七》“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第一层:“求富贵,去贫贱”要依“道”而行。
显然,这个“道”是指的法律和道德。也就是说,你求富贵,去贫贱的途径和行为方法要合法、合理、合德,不得非法、非理、非德。
第二层:在艰苦生活环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当人们通过主观努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采取正当手段不能脱贫时,不要低沉忧愁,怨天尤人,要精神振奋,以乐观的态度坚守生活的信念。
第三层:“斥奢倡俭”。孔子认为,奢华虽然象征着富贵,但隐藏着祸害,不会长久;俭朴虽然是寒酸、穷困的象征,但却能长久稳固。
第四层:“谋道”比“谋食”更重要。“道”是孔子追求的真理,属于精神层面,“食”为人生存所必须,属于物质层面。
精神与物质相比,孔子更看重精神。用现在流行的浅俗唯物主义哲学看,孔子的思想不对。
实际上,孔子把握了“人本”这一真理。从自然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质第一不错,但从社会学、从人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起着决定性作用。
物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一个人学好了知识,把握了“道”,难道还不能求衣食吗?。
孔子的富贵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上述三条见《述而·第七》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第一层:“求富贵,去贫贱”要依“道”而行。显然,这个“道”是指的法律和道德。也就是说,你求富贵,去贫贱的途径和行为方法要合法、合理、合德,不得非法、非理、非德。
第二层:在艰苦生活环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当人们通过主观努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采取正当手段不能脱贫时,不要低沉忧愁,怨天尤人,要精神振奋,以乐观的态度坚守生活的信念。
第三层:“斥奢倡俭”。孔子认为,奢华虽然象征着富贵,但隐藏着祸害,不会长久;俭朴虽然是寒酸、穷困的象征,但却能长久稳固。
第四层:“谋道”比“谋食”更重要。“道”是孔子追求的真理,属于精神层面,“食”为人生存所必须,属于物质层面。精神与物质相比,孔子更看重精神。用现在流行的浅俗唯物主义哲学看,孔子的思想不对。实际上,孔子把握了“人本”这一真理。从自然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质第一不错,但从社会学、从人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一个人学好了知识,把握了“道”,难道还不能求衣食吗?
孔子说过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不在智愚吗
准确地说,孔子没说过你提到的那句话。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出自《论语》,但不是孔子说的。《论语 · 卷六 · 颜渊第十二 》中记载: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下面是白话文: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所以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是孔子说的,是子夏说的。
要注意“有”字到“由”字的变化。至于“不在智愚”,则是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观点。
王充说:“贵贱在命,不在智愚”出自《论衡·卷一·命禄篇第三》:“然而人君犹以无能处主位,人臣犹以鸿才为厮役。故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
没有了,我知道的也就这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