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型人格障碍表现为:①过分疑虑及谨慎,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对实施的计划反复检查、核对,唯恐疏忽或差错;②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组织或表格过分关注,常拘泥细节,犹豫不决,往往避免作出决定,否则感到焦虑不安;③完美主义,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以致影响了工作的完成;④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⑤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习俗,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⑥刻板和固执,不合情理地坚持要求他人严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使允许他人行事也极不情愿;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担任领导职务,往往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感到个人不安全和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分认真、固执、谨小慎微和僵化。可有反复出现且不愿意有的想法和冲动,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症状标准的程度。经常要求精确和完美主义,结果需要反复核对细节。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从早年(儿童甚至幼儿期)就表现出过度追求完美、计划性、过度整洁、过分注意细节、行为刻板、观念固执、怕犯错误等性格特点。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有现实性,有时这些行为对患者的生活或者工作有一定的正面的帮助。 而强迫症的症状往往是荒谬的、强迫观念往往是某种内在焦虑的外在表现,强迫行为只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对患者没有帮助,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往往为这些行为感到痛苦,极力消除却不能。 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在压力下会表现出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但在压力缓解后这些症状又会基本消失,少数会发展成强迫症。
相当部分强迫症患者因为长期的内在焦虑或者压力,而继发社交恐惧心理障碍(症)或者抑郁性心理障碍。其核心障碍模式依然是强迫思维障碍。
患者多数表现为在“荒谬里寻找万一”并消除之,而达到100%的安全可靠或者完美,所以强迫障碍的表现无穷多。明知道不合理,心身不由己的要去想或者做,并批判自我,一旦诱因出现,障碍得以激发并循环不已,痛楚不堪。
实例
据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特征的人(下称患者)通常在与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带有急于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特征。“这个游戏好无聊啊。”该语段中,患者想表达的观点是患者本人并不喜欢这个游戏,但是语句没有加主语“我觉得”,所以听者有心,得到的信息不是他觉得这个游戏无聊,而是这个游戏本身就很无聊。但事实上,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无聊、是否有意义,是一种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的行为。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事物对于个人的意义仅限于个人,不能以己度人。患者正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这款游戏,而得出这款游戏很无聊的结论。
多次提醒他人。即字面意思:患者习惯于对自己关心的人给予相同的提醒信息。例如,患者多次反复提醒自己的女友天气转凉多穿点衣服。表面上是出于关心,实际上还带有不明显的强迫观念。通常,患者会因为自己的“感同身受”而认为他人也一定这么认为。当患者的提醒对象不按照提醒的信息去做的时候,患者会给予多次提醒,甚至为了让提醒对象服从自己的意指,患者还会采取大量的庞征博引和条件假设。这种反复的提醒会给周围人以一种难以忍受的体验。
否定他人观点。当患者与他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即便双方观点都是正确的,患者也会感到愤怒。例如,替领导下达一项通知。患者认为这个任务应该第一时间完成,但是患者的同事却选择先完成手头的一项报告单填写。事实上,领导的这项通知并非十分重要,可以延后完成。公司也没有相应的规定说领导的通知一定要第一时间下达。但是患者认为延后下达领导的通知是不对的,并对其同事的做法感到十分愤怒。
治疗
一个强迫症患者可以在病前并没有强迫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在治疗上都不容易,后者可以采取心理治疗,症状严重时可以辅助以药物治疗,两者药物治疗都不能根本改变障碍特质。
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打包疗法、解释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意象对话疗法等等。需要心理师根据患者的特点,针对性地采用不同办法来治疗。
其中尤其以打包疗法的治疗取向科学合理,引导患者识别自身的思维障碍模式特征,建立合理的应对机制,中断恶性循环链,消除次级症状,让心身减压而逐步自愈。同时辅助以认知合理化,降低恐惧的心理动力,假以时日,障碍模式逐步弱化而痊愈。患者充分接纳自我,化敌(障碍)为友,为所当为,顺应自然的理念,是消除精神拮抗,得以康复的关键因素,是自我领悟的核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