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理论与实践的学说。在现代理论看来,风水学是地理学,天文学,数理学等一些学科的综合。本期的风水入门知识带你去了解风水的理论渊源之一:阴阳五行观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正如谢遐龄所说,“不通阴阳五行学说,不读廿五史之《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而欲谈中国文化,恐怕终究是隔雾看花、隔靴搔痒,很难做出切实的成绩来。”
阴阳五行学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到战国末期,己经成为相当成熟、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国语》、《左传》中,阴阳五行观念已很明显。《国语。周语上》一记伯阳父语:“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亡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月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这是以“阴阳”观念来解释“地震灾异”。同样,《国语·鲁语》记展禽语:“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芝,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另外《左传·昭辩二年》记史墨语:“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洪范》(参阅刘节《洪范疏证》,《古史辨》第五册)首列五行,“初一,曰五行”,并记五行之序、五行之性、五行之味如下:“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从上可见,到战国末期,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成熟了,这正是后世产生风水术的理论渊源之一。